“每周至少少開一天車,步行或乘坐公共交禮服通工具出行,既減排緩堵,又能健身;每天堅持使用循環水。比如用淘米水洗手、洗臉、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傢具、澆花等,既乾凈衛生,又天然滋潤;每人至少有一個環保袋,拒絕使用塑料袋和紙袋,既便利,又環保……”日前,一份由成都媒體發起的《做“低碳樂活族”:點滴改變,美好生活》的倡議書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從自身做起,努力踐行低碳生活, 讓成都的天更藍水更清。
  昨日,記者採訪了部分省市社科專家房屋二胎、知名學者,圍繞倡議書,共同為加強環境保護,踐行低碳生活支招。
  既減排緩堵又系統家具節約油費開支
  公交出行 何關鍵字排名樂不為?
  “低碳生活是社會生活、生產發展到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同時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省社科院金融與財貿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小琪對倡議書的內容表達了由衷的贊同並認為低碳生活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他表示,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騰飛,物質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社會公眾最基本的物質生存需要已得到滿足,轉而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尤其是對生態產品和服務需求日漸凸顯,並逐步演變成為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經濟實惠而又時尚健康的環保生活方式正好迎合了公眾尋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心理訴求,必將成為廣大市民提升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以及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化療飲食有效途徑。
  當談到要如何通過改變生活細節實現低碳美好生活時,王小琪認為倡議書中所提議的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一項非常值得市民朋友養成的“低碳習慣”。他表示,隨著二環高架的貫通、BRT快速公交的開通以及地鐵網絡的不斷延展,成都公共交通體系的通達性和便捷性已經完全能夠滿足市民一般的出行需求。“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既減排緩堵還節約了私家車油費開支,何樂而不為?”王小琪說。
  大熱天開空調不妨調高兩度
  享受清涼 省電減排
  “建設生態文明雖然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每一位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在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光偉看來,生態環境的改善雖然需要政府建立長效機制、出台鼓勵政策和實施財政補貼,但最終還是離不開社會公眾的積极參与和共同努力。每一位公民都必須正視自己的環保責任,自覺轉變觀念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中來,借助這種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生態惡化,為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但胡光偉強調低碳生活並不意味著市民朋友就要刻意去節儉,摒棄掉生活中應有的享受。“在天氣非常熱的時候我們也需要開空調,但可以嘗試著把空調溫度開高兩度,這樣既享受到了夏日清涼也省電減排。”胡光偉給出了自己的低碳“妙招”。
  環境保護要形成常態化宣傳
  引導市民 踐行低碳
  近年來,建設綠色、生態、宜居城市,一直是成都的重要發展目標和城市戰略定位,無論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全面優化水域環境,有力緩解交通擁堵抑或是環城生態區建設,都是為了讓成都天藍地綠、山清水秀、宜業宜居。“但是環境保護、生態建設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或政策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在市社科院歷史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羅明看來,成都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市民廣泛參與和實踐,將環境保護、低碳生活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因此,成都媒體向全社會發起的‘低碳生活’倡議非常必要,相信能夠激發起更多的市民和環保人士參與到低碳生活的行列中來。”
  “只有當多數人懂得了環境保護對自己和子孫後代的重要意義時,我們才有可能期盼一個綠色的明天!”羅明建議應鼓勵更多的民間環保團體(組織)通過他們帶動引領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低碳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宣傳引導,要形成常態化的宣傳,持續不斷地鼓勵,讓這種理念最終內化為廣大市民的一種行為準則或模式。”羅明建議,比如,在市民中開展“提倡做生態文明人”活動,努力營造綠色、環保的社會氛圍;在大、中、小學校開展綠色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活動等,從小培養他們的踐行低碳生活;廣泛建立公益性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欄”“生態博物館”,抑或是利用“金沙講壇”、區(市)縣相應的學術沙龍集中舉辦環境保護專題講座,提高廣大市民的環境保護和低碳生活意識。
  本報記者 王喆  (原標題:專家支妙招 踐行低碳真不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34ilmg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